上世纪六十年代初,绩溪县伏岭村的青山黛瓦间,22岁的吴老师第一次握起碌馃棰。这位徽州师范毕业的歙县南乡姑娘,在伏岭小学的讲台上教书育人,同时也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。心地善良的她,一直在照料村中无子女的邵家洲老人和他的老伴家洲娘,家洲娘把"徽州水馅包"的古法工艺和风味密码传授给了她。当南瓜的甜香混着肉末的鲜醇在蒸笼里翻涌,她未曾想到,这只承载着徽商妻子思念的半月型蒸饺,会在六十载春秋后成为安徽游子舌尖上的"故乡坐标"。
五代传承,手作的温度始终未变
1970年代的伏岭村,吴老师跟着邵师傅将老南瓜刨成细丝,将农家土猪肉切成碎肉丁,用秘制调料拌匀入味。她谨记每道褶皱要均匀齐整,面皮须薄得透出光亮,捏制成的蒸饺呈完美的半月型——这是"望夫包"的文化密码,更是徽州女子以食物传递深情的智慧。她在绩溪任教三十四年,桃李满天下,青丝染尽秋霜。退休后的吴老师也幸福地当上了“恬婆”。1999年,她在绩溪县城隍街的小巷内开设了一家恬婆®小吃店,凭借地道手艺赢得学生、家长及本地挑剔食客的青睐。2015年,蒸笼的热气已从城隍街的古旧小巷飘向上海浦东的陆家嘴,恬婆将五代守护的技艺注入制作成精致的徽州小吃产品,让南瓜包的甜糯、冬瓜包淡中咸鲜、豆腐包的菇香,通过冷链物流送至在沪安徽游子的家中。
恬婆徽州水馅包·经典三款
秋之南瓜包:精选绩溪本地"磨盘南瓜",尤其是立秋后的,包制时将土猪肉丁放在金黄色南瓜丝的最上层,然后捏成8道褶皱(长三角新款)的蒸饺,蒸熟后甜糯鲜香可口;
仲夏冬瓜包:冬瓜茸混入火腿丁和干笋丁,清润中带着火腿的咸香和醇香,宛如黄山溪涧上吹过的一缕凉风;
经典豆腐包:农家豆腐与猪肉糜按7:2配比,再佐以干笋丁、香菇丁提鲜,蒸笼掀开时,豆腐香与菇香交织扑面而来。
一笼水馅包,半部徽州史
恬婆始终秉持邵师傅的严苛标准:面团揉足20分钟,馅料当日现做,产品包装印刻有徽派民居的纹饰。长三角的安徽老乡收到冷链恬婆水馅包时,总是心心念念:"家乡的味道、小时候的味道、妈妈的味道"。
这些承载着乡愁的徽州水馅包,既是非遗技艺的优秀传承,更是徽州女人用光阴写就的家书:无论身在何方,只要咬开这只半月形的蒸饺,绩溪伏岭村上的晨雾、古旧徽州民居上的炊烟、系着蓝布围裙母亲的叮咛,都随着汤馅在舌尖缓缓回响。
"我做水馅包,不是要当老板,"恬婆常说,"是想让每个在外地的安徽游子,想家的时候,不用等过年。"